采访组:您与习近平同志共事期间,他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特点是什么?
吕祖善:我对习近平同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为民情怀。他时时刻刻关心和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中。我记得,他在跟我的一次谈话中说,浙江尽管总体比较富裕,但还是有贫困的地区,有贫困的群众,我们要多为他们做一些实事。
根据他的指示,我们强化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作风,他很赞同,对我说:“祖善,为民要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应该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而不仅仅是做一两件事。”根据他的交代,我们对于怎么建立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进行了调研。2004 年 10 月,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领域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 10 个方面。这十大领域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现实的利益。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贫困农村的贫困家庭拿不出孩子念书的钱,习近平同志明确指示:“要让农村的孩子念上书,念好书。不能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因贫失学,也不能让一个贫困大学生失学。”我们于 2005 年启动了“农村教育四项工程”。第一项工程,是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所有的书本费、学杂费、代管费等费用全部免掉,浙江是全国最早实行这项规定的。第二项工程,是农村中小学的“爱心营养餐工程”。以前,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住校,吃不起食堂,就自己带一个星期的咸菜,蒸了米饭,配咸菜果腹。我们对这些学生,实行全免费午餐。第三项工程,是学校宿舍的改造工程,以前很多学校宿舍很紧张,学生们睡的高低铺挨在一起,上面睡一个,下面睡两个,拥挤不堪。政府对学生宿舍问题进行了重点解决,使农村小孩也能享受优质的资源。第四项工程,是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3 年内完成 17 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在调研中,我们对农村的医疗情况也进行了统计,农民看不起病、看病不方便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非典”以后,农村加强公共卫生成为当务之急,医疗制度改革也使得农村的公共卫生设施得到很大提升。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做到三件事:一是农民看得起病;二是农民有地方看病;三是农民加强预防少生病。我们把这三句话作为“农民健康工程”的基本目标。从 2004 年开始,做到了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医疗服务,并使浙江的农民每两年都可以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当时这在全国是没有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人民领袖身上浓浓的人情味,共产党人的人情味,根植于对人民深沉的爱,也就是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身先士卒,矢志奋斗砥砺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前行。
黄山屯村党员表示,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事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总书记对人民群众朴素的感情融入,体会到对群众路线深刻的理性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初心未改,与人民群众手相牵、心相连,始终惦记人民群众冷暖,始终为人民群众福祉奋斗。
黄山屯村支部委员表示,分享的总书记事迹内容生动、情感真挚,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从中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深深地爱,我要把这种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落实到自身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