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 1 月,只有 15 岁的习近平背着行囊来到陕西延川梁家河下乡插队,一下子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知青们心理上都很不适应。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他们的心中满是茫然和失落。
习近平首先面对的就是要过三关,首先是“跳蚤关”,刚到生产队的那几天,几名知青身上都被咬了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他身上的包又红又大,再加上挠破的血和感染脓渗出,看上去很吓人。为了尽快熬过“跳蚤关”,他们尽可能的保持卫生,可窑洞里还是经常能看到习近平和雷平生等知青蹲在各自的凳子上聊天拉话的滑稽情景。至于“饮食关”,主要是粗粮多,知青们不会粗粮细做,加上没有油水,肚子里总是感觉空空的。长期没吃到新鲜蔬菜的习近平喉咙中都“燥得冒烟”。有次房东给习近平和舍友一盆蔬菜,他们用手抓着就全部吃了。总书记后来在访谈中还回忆起酸菜,他说:“长时间吃不到酸菜,还挺想。”这就是那个时候留他特殊记忆。还有就是“劳动关”,15 岁的习近平跟着社员们一起到山里去打坝,修梯田,受苦,劳动。习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垫得薄了,不管事儿,扁担还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垫得厚了,使不上劲,扁担又容易掉下来。没过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过前三关很困难,最后一关思想观更是难过。现在看来未成年的年纪,一个人远离了家乡和亲人,身上还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又面对那么艰难困苦的环境,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还坚持自我学习,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并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铸就了为民服务的伟大初心。
习近平同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一步一步入团、入党,并从一名村支书成长为我们党的总书记,领袖的传奇色彩令人神往、领袖的无穷魅力更让人钦佩。他扎根于人民之中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青春历程更值得我们追随学习。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往往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难免会有畏难和逃避的心里。但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的条件在困难,难道比陕北的窑洞困难,面对困难和挫折,新时代的青年们也要有“过关”的勇气和能力。
一是过思想关筑牢为民服务的初心。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因为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并外化成“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的昂扬斗志,才能战胜这一切的困难。在其他知青陆续回京的情况下,青年习近平没有陷入痛苦迷茫,反而坚定了在梁家河扎根,为梁家河的老百姓做些好事的信念。今天我们的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疫情防控的压力、基层治理的困难、群众工作的复杂都是现实的困难,但既然我们受到了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就不能辜负自己的使命。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两年来,深知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只要我们一切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群众,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我们最大的工作动力,我们的青春就不被辜负。
二是过能力关锤炼为民服务的本领。有了理想和信念,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工作中的困难也不行,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委政府各项政策最后到要由基层来落实,不弹得一手好钢琴,连日常的工作都运行不下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首先要学习理论基础,多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著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其次要在工作中学习工作,多总结工作的得失,不犯重复性的错误。
三是过作为关坚守为民服务的担当。我所任职的社区是个村改居社区,除了原本的自然村还有十个小区一万多人,可以说长期以来这些小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盲区和痛点,社区没有真正覆盖到这些小区,群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去年以来我们大力抓这些小区的服务和管理,明确了每月对各小区物业的考核,成立了小区业委会和小区党组织,组织了在职党员向社区双报到。这些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与居民间的联系畅通无阻,物业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在值班值守和核酸检测等工作中党员志愿者挺身而出。这一切的工作来源于我们面对群众问题的担当,我们的青春也将在担当中奏响最美的乐章。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在疫情防控的压力下网上有些青年发表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的消极思想,但自己想想一百年前,与我们同样年纪的青年们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抛头颅撒热血。五十年前,比我们还年轻的青年在窑洞里立志要为人民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今天我们学习领袖的精神,立足于岗位诠释但当,我们的青春将融入民族复兴的大海中弄潮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