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下面就和我一起随着书中的文字,遇见那位肯吃苦爱读书的青年习近平。
1969 年 1 月 13 日,这天的北京站格外的拥挤,15 岁的青年习近平背着简单的行囊,同周围众多“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北京知识青年一同等待着开往陕北的“知青专列”,从繁华的首都到黄土高原的山沟,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度过了七年难忘的成长岁月。
初到梁家河,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就给青年习近平和知青们带来了严酷的“五大关”:一是跳蚤关。在繁华的北京出来的知识青年哪里见过跳蚤呢,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就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便浑身发痒让人不得安睡。但慢慢的就已习以为常,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来自城里的知青们吃惯了精米细面,遇到了陕北的粗粮,喉咙都“燥的冒烟”,一度是遇到酸菜白嘴吃也吃的香甜、遇到生肉都想咬一口,还有劳动关、生活关、思想关。其他还只是身体上的苦难,“思想关”才是知青们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知青们在来延安之前,大都是抱着一种对革命圣地的憧想,可当看到眼前光秃秃的黄土地、半山上的窑洞、星星点点的煤油灯,给了他们一种“山顶洞人”的感觉。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青年习近平一度陷入了迷茫与彷徨。后来他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和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还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
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也从未放弃过读书,一物不知,他便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甚至在放羊时也不忘学习,他说过有很多知识的基础都是这时候打下来的。他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沉淀了他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
七年的时间里,他扎根黄图高坡,与当地的百姓一块吃、一块干,并带领群众建沼气池、铁业社、磨房等。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这七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从 15 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 22 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对于他来说,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就是自己最大理想。
我们要发挥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的精神,要经得住考验,在困难和磨砺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人,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养成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敢担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争当新时代的接班人、领航者,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奋力开拓者。